摘 要: 對于一個擁有56個民族并且地域廣袤的中國來說,各民族的語言各不相同,地域之間語言也相差甚遠,很多經濟較為落后地區,教師的普通話都不達標,這樣對于教師以及學生的學習生活都會造成不便之處。因此對于我國如何應對推廣普通話,及考慮本國語言的基本特點和推廣通用語言的難度,并找到消除推廣普通話的難點以便順利推廣普通話。盡可能減少各少數民族、各方言地區人民的困惑和疑慮,從而使推廣普通話工作順利實施。
關鍵詞: 推廣普通話; 民族語言方言; 難點; 意義;
一、推廣普通話的政策實施概況
“普通話”是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京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中國國務院,1956)。法律條文中也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使用國家通用的語言文字,是每個公民應當履行的權利(非義務)”。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過度,并且地域遼闊,因此,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種類繁多,推廣和使用普通話可以增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接與融合,國家以及民族的凝聚力也會得到加強。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普通話的推廣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教育部、國家語委于2014年印發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方案中明確指出將大力提升教師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力爭在“十三五”期間使所有教師的普通話水平達標。方案中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的總體目標是確保“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體設定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根據現有的普通話水平和國家整體目標,各地應預定自身的具體發展任務及目標。
各級學校成為國家大力推廣以及不斷普及通用語言和通用文字的重要主戰場之一,也是培養大眾不斷樹立使用規范語言和文字的生力軍。方案中明確,各地區要嚴格把好教師入門關,新上任的教師普通話水平須達國家規定的普通話語言標準;通過培訓、遠程學習、結對幫扶等方式,使普通話未達標的教師尤其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同時使用民族語和通用語言的“雙型”教師,迅速提升普通話水平,爭取達到國家普通話“二級乙等”的水平;力爭能夠在“十三五”期間,幫助所有地區的方言與普通話同時教學的“雙型”教師普通話水平達到“二級乙等”指標;少數民族地區的“雙型”語言教師,普通話水平能夠達到聽、說、讀、寫無障礙,并且勝任少數民族語言和普通話兩種語言的無障礙教學工作。
雖然在我國普通話的普及率已經達到了近80%,但是有關數據表明,在我國廣袤的國土上,東西部地區間、城市鄉村間存在著普通話水平發展失衡的現象,在普通話發展中其差距有近18%以上,大中城市普通話的普及程度在85%以上,甚至有的地區超過95%。然而農村地區和一些發展緩慢的城市,以西部居多,普通話的普及程度還不足35%,甚至有些貧困地區只有10%左右。該方案明確提出,教師應該成為推廣普通話的主力軍,把教師的普通話水平達標寫進了方案之中。著重指出“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師應迅速提升普通話水平”。擁有25個少數民族聚居的云南,全省人口4500萬左右,少數民族人口就占了1800多萬,約占全省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這樣一個擁有大量少數民族人口的地區,教師采用民族語言教學成為普遍現象,一些老師甚至不會說普通話,這就成為云南省推廣普通話的最大障礙和挑戰。老師普通話的局限性也就導致學生在日后的工作和學習甚至生活中存在語言隔閡,很多學生雖然能認識文字,能書寫漢字,可是根本不明其意。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長期教學質量低下,學生的學習成效不高,所提出的觀點、態度及認知,令老師們感到無奈,很多學生在學習能力和個人發展水平上使很多老師困擾(張艷菊,2009)。
綜上所述,該方案的提出,為推廣普通話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給推廣普通話工作帶來了理論依據。但是很多少數民族群眾對國家推廣普通話存在疑慮,甚至認為國家是在消除普通話以外的其他語言形式,這就造成了他們對推普工作存在抵觸心理,消極對待,從而給推廣普通話工作帶來難點。
二、推廣普通話工作的難點
明確了少數民族群眾的疑惑與問題所在,我們就應該針對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打開少數民族群眾的心扉,從而使推廣普通話工作得以順利實施,這也是2020年“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環節。首先明確推廣普通話和少數民族語言以及各地區的方言之間的關系,不要誤解他們之間的關系,更加不可以把普通話與少數民族語言跟地區方言對立起來,制造矛盾,而應該正確理解,大局看待。我國在各級法律中明確規定:“普通話與少數民族語言、方言同等重要,并行發展。”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語言文化源遠流長,方言更是凝聚了各地區獨有的文化與歷史,處理好少數民族語言、方言與推廣普通話的關系十分重要,也是發展的需求,保護少數民族和其他地域的語言、文字更是重中之重。
就這一問題,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周恩來總理就反復強調并且多次指示,“國家大力發展普通話、推行普通話,是為了更有力地促進多民族融合與經濟發展,不是為了廢除或者徹底移除方言與民族語言,各少數民族語言和各地區的方言與普通話同等重要”。各少數民族自己的語言以及各個地區所使用的不同類型的方言,不應該采用行政手段予以廢除,更不能采用人為的方法予以消滅。我國是一個各民族之間像石榴仔一樣緊密團結的大家庭,家庭成員中語言的種類眾多、文字的種類眾多,這就需要家庭的和諧相處。黨和政府十分且一貫重視全國各民族在語言和文字的保護工作,并且長期安排專人整理少數民族語言,對其予以保護與傳承。在民族語言文字問題中采用了平等、和諧、發展的準則依據,先后出臺了一整套涉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保護的法律、法規。先后制定多部法律,明文規定我國所有民族都有對自己民族語言和文字的使用及發展的權利與自由。從法律上做出規范,足可以證明國家對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字的保護力度,也給少數民族群眾吃了一顆定心丸,消除了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對于推廣普通話的疑慮。
加強并不斷宣傳,做好各地區、各民族對于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的法律地位的解釋與普及工作,堅決打擊借對少數民族語言、方言的保護為由,鼓動民族分裂,制造民族對立,鼓吹拒絕推廣普通話的實施等違法行為。加強開展以少數民族語言和普通話為教育教學語言的工作,培養熟練的“雙型”教師使得少數民族語言與普通話和諧發展,同等重要并肩前行,不要重視一種而輕視一種,必須依法加強普通話學習并且依法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更不可削弱對普通話的學習與推廣。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指導工作時提出,“少數民族孩子雙語教育要抓好,學好漢語不僅將來找工作方便,更重要的是能為促進民族團結多做貢獻”。在中央新疆工作第二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并做出重要指示,“要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開展多種形式的共建工作,推進‘雙語’教育”。“應該科學地、辯證地、統一地去認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關系,而不是把它們對立起來。各個民族都有民族語言,在民族地區要為民族群眾服務,就需要用民族語言。但是在全國,在整個國家的層面,在其他地區要做工作,就需要普通話。這兩者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統一的關系,既要落實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同時也要落實好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丹珠昂奔,2013)。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對國家少數民族語言、方言的使用,遵循了語言在發展中的一般規律,并且保護了少數民族在傳統與歷史的發展中的需求,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做到實事求是,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理,以國家需要為準,以時代發展為依據,把促進民族團結放在首位,合理合法合規地推廣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的大踏步發展做出貢獻,這將成為我國經濟、人文、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必將成為“脫貧攻堅”戰役中的一把亮劍利刃。
三、推廣普通話的意義
推廣普通話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方針,早已寫入法律之中。推廣普通話隨著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的不斷壯大與融合逐漸發展開來,國家通用語言是國家的重要標志和形象體現(姚喜雙,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明確規定:“國家大力發展和推廣使用普通話”,以國家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律對推廣和使用普通話做出法律依據,足見其地位的重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于2001年正式出臺施行,這也為普通話這一概念在法律上確定“國家通用語言”的地位與重要性。因此,推廣普通話成為國家最基本的政策和行動之一,體現了國家的意志。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大國來說,國家語言的廣泛分布應是國家大力推廣的通用語言,這也可以起到對人民的經濟、政治、教育、文化和科學發展有直接影響,國家安全和民族團結的關系也不應該被低估。2001出臺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應當有利于維護國家經濟與主權和民族尊嚴,有利于提高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物質文明以及城市建設和精神文明制度建設。”
普通話的大力推廣可以對促進民族大團結、維護國家領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56個民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應該像石榴仔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團結起來,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國家的生命線。”普通話的推廣,會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交流,使經濟順利發展,人們往來加強,語言可以成為維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關系的一條重要紐帶。我國語言學家曾說:“語言永遠是全民的,它為社會的全體成員服務,作為社會各成員之間交換思想、交流經驗、達到互相了解的武器。語言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另一方面也反過來促進社會的發展。社會要求統一的時候,語言隨之統一起來,而統一了的語言又可以反過來使社會的統一更加鞏固,更加緊密。”這段話明確地指出,語言作為各民族之間的紐帶,也必將會促進各民族的和諧發展,團結一致,從而促進國家統一,為維系社會穩定做出不小的貢獻。
普通話的大力推廣,可以增強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并且使各族人民對國家的認知與認同得以增強,推廣和使用通用語言文字對維護祖國統一也起到不可磨滅的效果。認同感,在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經濟發展中都有重要作用。全國各族人民就是靠著認同感,在黨和國家的堅強領導下戰勝新冠肺炎疫情,我們不止一次看到在各族人民支援一線,語言成了紐帶,這就是通用語言的重要貢獻。再看2020年的“脫貧攻堅戰”,語言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覷,如果貧困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不會普通話,沒有辦法交流,如何走出大山、出門打工、助力脫貧?這也是大力發展通用語言的功效。綜上所述,沒有認同感,便不會有團結一心戰勝疫情;沒有通用語言的助力,就不會有脫貧攻堅的順暢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8月24日中央西藏工作會議上做出重要指示:“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這里提出認知與認同,就是上述所屬的各民族同胞對祖國認知與認同的升級版,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成為民族大團結的優美樂章。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在全國依法大力推廣普通話是重要的戰略部署,使全國各族人民熟練掌握好中國文明的這把金鑰匙,來開啟未來民族復興的偉大之門,幫助世界上渴望了解中華文化的人民掌握這把開啟中華文化之門的金鑰匙,使得中國的聲音能夠在世界上傳遞,讓中國的聲音更響亮、更美好。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教育部國家語委關于印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7-04-01)[2020-07-09].http://www.gov.cn/xinwen/2017-04/01/content_5182853.htm.
[2] 中國網.國新辦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與成就情況新聞發布會[EB/OL].(2012-05-17)[2020-07-09].http://www.china.com.cn/zhibo/2012-05/17/content_25380262.htm?show=t.
[3]姚喜雙.播音導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35-41.